文章发表

  • 十三世曹华公世系考

  • 十三世曹华公为无锡南门曹巷支(曹巷昔隶杨名乡,又称杨名乡支)、北门城塘支、西曹支即南一宗、仓杆支、后巷支、顾码头支、无锡北门东村支、寿兴沙关帝庙支、曹家河支、曹湾支、唐北支、小江巷支、青城支、潞城支、宜兴琅玕支、苏州支、望亭支、彩云里支等支派的共同祖先。

    据《统宗世系表》,塾(字教夫,世居金陵,由金陵徙常熟之梅李村,墓在江东健康路,子一:俦),俦(字再明,徙江阴城东内后底泾。子三:延福、延训、延祚),延训(字顺道,子五:维明、维正、维忠、维吉、维佐),维正(字正之,生于雍熙乙酉,卒于治平丙午,寿年八十二,赠金紫光禄大夫江阴开国男,行实有录。子四:文琇、文雅、文彧,一为僧),文彧(子三:石昔、砺、石番),石昔(子二:璋、瑄),瑄(子一:密),密(子一:木雩),木雩(子一:灉),灉(子一:铁),铁(子一:允增),允增(子一:华),华(子二:舆、兴)。据《庆源录》,“宣教讳璋,石昔之长子,墓同上,子二山、密”,“宣教讳山,璋长子,墓同上”,“宣教讳密,璋次子,墓同上,子一木雩”。密应该是璋的次子,可能是瑄无子,由密继嗣。

    据《统宗世系表》,曹华公字荣甫号云轩,由虞门迁泰兴。宋嘉定十六年癸未由儒士擢常州晋陵县主簿,秩满欲归,因兵阻,就于邑东十五里潞城家焉,寿八十一。子二:舆、兴。据华舜钦《明故户部郎中晴峰公行状》,“曹之先扬之泰兴人,有云轩翁讳华者仕宋为晋陵簿,因家晋陵,华子兴,兴子琥徙无锡之泰伯乡。泰伯之有曹也,由云轩之家晋陵始也,故曹祖云轩公。” 据明正统丙辰潞城曹源撰《潞城曹氏家谱序》,“按云轩府君讳华,其初为扬州泰兴人,宋嘉定间主常之晋陵簿,因家于城邑东之潞城,遂为潞城曹氏。” 据明天顺己卯奉议大夫江西道监察御史郑观撰《潞城曹氏家谱序》,“宋嘉定十六年有讳华字荣甫者号云轩以文学起家,任常州晋陵县主簿,卒于官,遂葬县东十五里潞城之南原。云轩生二子,长舆字茂卿,守泰兴旧业,未经考载。次兴字俊卿,随守潞城亲茔,乐氏俗之善,遂占籍居焉。子孙遂为晋陵之潞城人。潞城曹氏则自俊卿始。”据《蓉湖曹氏宗谱》,南宋云轩官晋陵郡尹,为芙蓉圩支开源始祖。

        据《统宗世系表》,华(子二:舆、兴),兴(字俊卿,元戊午孝廉,河南归德营田司提举,历二考以疾辞归。秉心好善,与宜兴蒋居士同建天宁寺大雄宝殿,备载郡志,寿九十八。子三:珍、琥、瑜),琥(字汉臣,元皇庆元年癸丑进士,授扬州路知事,子四:时逸、时遵、时通、时达),时达(字复初,子一:益),益(字原善,子四:昱、杲、昺、烨),烨(字文辉,号怡安,为唐村之始,子二:侃、訚),訚(原名佺,字政和,号慕慈,诏授义官,子六:简、策、范、节、筹、符),符(字以信,号屺斋,户部主事,老六房派,子四:寅、庞、察、与、宇),察(二十一世),征民(自察公征民以下祥载无锡碧崖公支世表)、征献、征文。这里有个问题,这一支十八世是烨还是昺,有疑义。据华舜钦《明故户部郎中晴峰公行状》,“曹公讳察字明卿号晴峰”,“进士出宰邵武,入为户曹郎,稍迁汀州知府,无何复以户曹报罢”,“公之曾祖曰遗安翁昺,祖曰慕慈翁訚,世隐德弗耀,父曰符,号屺斋,以公贵封承德郎户部主事。”华舜钦为嘉靖二十年辛丑科进士,曹察公夫人的堂兄,在关系祖宗的大事上当不会错,可能宗谱在多次修撰中有笔误。另外,《统宗世系表》昺旁标注为望亭支,与事实相符。据《家传》中明钱振先撰《冲垣公传》,“(云轩)数传至益,被兵于锡,因徙泰伯乡之望亭家焉。益生昺,昺生訚,訚生封户部主事屺斋公符,符生济阳令九峰公寅及郡伯晴峰公察”,又据据《祠堂记》之《望亭祠堂记》, “吾族房屋之极壮丽者无如楠木之正厅,旧曰昭嗣堂,盖晴峰公遗于次子晋庵公者也。越五世而及资生,资生弗能守而又不忍废,惟时旸若服采诸公议,以祠屋互换。为保守计,价不足则益以历年所捐之公田”。可见曹昺公传下至曹察公为望亭支。《祠堂记》之《望亭祠堂记》下有按,言望亭向未通修,注此以备考。这句按言好象有问题,谱中除《望亭祠堂记》以外,有记录曹察公事迹的《明故户部郎中晴峰公行状》,有记录曹察公长子庵公征文子、孙事迹的《冲垣公传》,《文献录》还有晴峰遗诗七首,我怀疑以前是合谱的,只是后来分修后删其世系,因为据《民国己未年续修序又序》,“合谱而有志独立则听之,若魏村以历年四十有八已两修辞,则删其世系存其序言,与潞城晋阳同例,亦以示不忘其旧意也,而分修之局今日始矣”,可见分修后删其世系其来有自。

    《统宗世系表》记载,自察公征民以下祥载无锡碧崖公支世表,好象也有问题。据明正统丙辰潞城曹源撰《潞城曹氏家谱序》,“按云轩府君讳华,其初为扬州泰兴人,宋嘉定间主常之晋陵簿,因家于城邑东之潞城,遂为潞城曹氏。主簿生兴,仕元为归德等处营田副提举,生珍为东昌路同知,同知生时俊,为晋陵直学,直学子二,曰琮曰璚,皆无子以传。江浙行中书省直省舍人时中,时中实直学之亲母弟也。舍人生三子,曰谦曰恒曰震。谦生恕,恒无子,恕亦无子,而震嗣焉。震生文勉,国朝初宣德间授受广西庆远府宜山县大曹镇巡检而卒,实源之严君也。至源七代,已中断而复续者二焉。” 明天顺己卯奉议大夫江西道监察御史郑观撰《潞城曹氏家谱序》,“宋嘉定十六年有讳华字荣甫者号云轩以文学起家,任常州晋陵县主簿,卒于官,遂葬县东十五里潞城之南原。云轩生二子,长舆字茂卿,守泰兴旧业,未经考载。次兴字俊卿,随守潞城亲茔,乐氏俗之善,遂占籍居焉。子孙遂为晋陵之潞城人。潞城曹氏则自俊卿始”,“(兴)生三子,曰珍曰琥曰瑜,皆好学有志操。珍字玉山,仕元为东昌路同知,有善政,扬声于时。玉山生时俊、时中、时实”,“时中生子三谦、恒、震”,“谦、恒无嗣,震生忞字文勉,仍即潞城旧业。文勉生源字孟基,儒雅矜博号碧崖,人称碧崖先生。琥字汉臣,扬州路知事,子毅、子敬、复道、复初其四子也。瑜字仲铉,宜兴州儒学蒙古教授。复初生原善,徙居无锡之泰伯乡,木枝丰盛已成乔木。泰伯有曹氏又自原善始矣。子敬生原度,赘居潞城东芳茂山之南万庄”,“万庄曹氏则自原度始矣。原度生三子,文举、文敏、文觐”,“(文敏长子孟深)虑夫旧谱散失,既不能追于以往,其先兄孟基碧崖先生修葺未备已不幸而早逝,于是修辑”。碧崖公是曹察公祖曹琥公兄长曹珍公一脉传下,在谱中怎会落在曹察公名下,曹察公一支应是望亭支。据《潞城曹氏家谱》,潞城支:珍传时中,时中传震,震传忞,忞传源(孟基,碧崖公,十九世) ,万庄支:琥传子敬(时遵),子敬传原度(规),原度传文敏,文敏传孟深(十九世),望亭支:琥传复初(时达),复初传原善(益)。据《统宗世系表》,无锡南门曹巷支:珍传时中,时中传震,震传遁(独子),遁传坤(独子,徙居无锡南门曹巷,十九世),无锡碧崖公支世表:琥传复初(时达),复初传原善(益),原善(益)传烨,烨传訚(十九世),訚传符,符传察,察传征民(二十二世),碧崖公在二十二世以后。由上可以看出,潞城、万庄支记叙是一致的,虞门谱记载与《明故户部郎中晴峰公行状》记载除昺、烨不一致以外,其他都一致。另外,据《统宗世系图》言,十三世云轩公居常州东外潞城,早已建祠分修,其居无锡者归宗。据《民国戊子年续修家谱序》,“远如武进之潞城支今合修之无锡曹巷大支即其一焉,又如邑东之繖墩支尚有同出之杨家桥支来合修焉” 。我估计大家都对,只是由于部分归宗部分另修,造成同祖兄弟分处两谱。但碧崖公归属到望亭支之下肯定是错误的,因为明天顺己卯奉议大夫江西道监察御史郑观撰《潞城曹氏家谱序》,明天顺己卯是1459年,而碧崖公在此之前已卒,曹察公卒于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,所以碧崖公不可能在曹察公之后。

    我教夫公一脉传承千年,散失不入谱的数不胜数,尤为可憾的是,由于分修,造成各谱讹误。这种讹误通过对谱合修是能够改正的,衷心希望各支同力,弥补缺憾。

    另:1、查得蓉湖曹氏宗谱: 十二卷:[无锡] 南宋云轩官晋陵郡尹,为芙蓉圩支开源始祖。卷一像赞,卷二谱序、锡山曹氏分支纪,卷三传记,卷四至六蓉湖支世系图及世表,卷七以下蓉湖所分南门外、开原乡、南窑、天授乡及江阴各支世系图及世表。

    2、据华舜钦《明故户部郎中晴峰公行状》,“曹公讳察字明卿号晴峰”, “乙巳三月复当京考之期,则仍以户部落职”。《行状》中不提“壬寅宫变” 曹端妃惨事,可能是当世为皇家讳以防祸。

    3、据百度词条,曹察在家乡以金丝楠木建造宅第,名“香楠厅”,清乾隆年间,后人改建为家祠,名“昭嗣堂”,至今尚存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实际上,并不是改为家祠后名“昭嗣堂”,旧名即为“昭嗣堂”。

    4、据《冲垣公传》,曹荃为副都御史,但不入《冠盖录》,与其祖上迥异,是否也能说明望亭支至明末方另修谱,《望亭祠堂记》言“祠之始始于康熙之五十一年”也从侧面支持我这一说法。再次证明,望亭向未通修之言可能不确。

    5、据华舜钦《明故户部郎中晴峰公行状》,“子琥徙无锡之泰伯乡”。明钱振先撰垣《冲垣公传》,“(云轩)数传至益,被兵于锡,因徙泰伯乡之望亭家焉”。明天顺己卯奉议大夫江西道监察御史郑观撰《潞城曹氏家谱序》,“琥字汉臣,扬州路知事,子毅、子敬、复道、复初其四子也。复初生原善,徙居无锡之泰伯乡,木枝丰盛已成乔木。泰伯有曹氏又自原善始矣”。到底是琥还是益(原善)徙无锡之泰伯乡,三篇材料有两种说法,我偏向于郑观的说法,因为明天顺己卯奉议大夫江西道监察御史郑观撰《潞城曹氏家谱序》,明天顺己卯是1459年,华舜钦是曹察公同时代人,在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后一、二年写的这篇文章, 郑观离易近而华舜钦离易远,且有明钱振先撰垣《冲垣公传》以为佐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