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记载

  • 周庄繖墩的历史变迁

  • 伞墩,或许大多数路过周庄的读者朋友们只听过有个伞墩大桥。但伞墩(古作繖墩),却是江阴一处很有特色的景点,其地势爽垲,洞穴幽深,松柏苍劲,祠庙飞檐翘角,四周清流回环,有古墓、古梅、古建筑、古放生池等文物,相邻则有陶城、大松墩、言子祠等古迹,堪称游览胜地。

     

    fd99909b2c414e0ea9fed14b552d680f.png

    ▲繖墩曹氏宗祠


    周庄镇一直是江阴宗祠较多且规模较大的乡镇,目前原祠堂屋尚在的就有伞墩曹氏、陶城卞氏、金湾里陆氏、门楼下陈氏、钱家湾钱氏、西街梢苏氏、北街柳氏、缪氏、何家庄何氏、刘家桥赵氏、章家桥章氏、宦巷村石子街陈氏、马家低田里马氏等13处宗祠,其中伞墩曹氏宗祠的规模不仅在周庄,而且在江阴全境也称得上首屈一指。


    ▲曹氏宗祠


    宗厅上方悬有三块匾额,中匾蓝底金字“砥砺廉隅”为慈禧亲笔赐赠曹毓瑛,左匾“博学宏词”为康熙年间内阁中书陈绍荣墨迹,右匾“乐善好施”为民国总理段祺瑞手书。

    而曹氏宗祠所在的伞墩,历史更是悠久。相传砂山以北筑有72个墩,曾传为“烽火墩或藏兵洞”。经近年来的文物出土和考古发掘,证实土墩多系古代藏墓的遗存。伞墩介于定山、砂山之间,是诸多墩中最高大、保存最完好的一座,它占地47亩,墩高20.25米,墩围330米。


    5ce38d62ed1a497dbfadf2b8f4cdfc43.png 

    ▲伞墩,即是吴王八子墓所在地


    《光绪江阴县志》载:“吴王子墓在周庄繖墩,《寰宇记》称‘吴王第八子葬于此。’《黄志》云:‘墩西侧有穴,入深可十余丈,皆石所为,盖隧道也,今称仙人洞。’”相传吴王阖闾第八子死后,即葬于此,用四周挖掘起来的泥土堆成墓墩,墩顶上种植的松柏形状酷似伞盖,故称为伞(繖)墩,低洼处自然成湖,名为珊湖(伞湖的谐音),唐朝时定为放生池,颜真卿曾书有“放生池碑”立于伞湖之滨,墩南也建有伞湖精舍院,可惜经过历史战乱的洗礼,这些都已毁佚。


    在南宋江阴县丞苏盘写的《放生池记》中,描述了当时景观:“江阴距城三十里,有伞湖焉。考之图牒不载,所自址势爽屹,其形蟠植若偃盖,然流水四环,有茂林修竹,荫映于其上,广闲静深,鱼鸟是宅,不劳修筑,宛然天成。”


     

    ▲“仙人洞”上的吴王轩


    伞墩,尤以梅花、青梅著称。据传在南朝梁武帝萧衍时就已在伞墩周围植有梅花,所结梅子,形如核桃大小,果味酸中带甜,内脆,人称“萧梅”。到了宋朝,梅树成林,人称“宋梅”。到清代,伞墩及附近村庄梅树多达数千株。 每年农历元月梅花盛开时,前来赏梅的远近游客结伴前来, 登墩而望,一片泛香花海。伞墩梅花与清澈湖水交相辉映,景色自然之美,得天独厚,蔚为奇观。


    清末帝师翁同龢曾数度来游,在其《翁恭日记》中一再述及,赞叹“伞墩之梅胜于邓蔚(即现苏州香雪海内邓蔚山)”。周庄著名儒医柳宝贻也曾多次陪同翁同龢闲游赋诗唱和,可见伞墩梅园当年的盛况。


    087c0e5005b74161be377c437106336d.jpeg 

    ▲如今颇为著名的香雪海梅花,在翁同龢眼里,是不如伞墩梅花的


    清末民初,每逢梅子上市季节,苏宁沪一带食品厂商云集伞墩采购梅子,制成蜜饯远销南洋。民国《江阴县续志》记载:“梅,前志载城东韩园及周庄繖墩者佳,今惟繖墩有之,其盛倍于昔。多为苏锡蜜饯店定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