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人物

  • 曹址

  • 曹址(1234——1303),字天基,江阴申港虞门人。曹址生于官宦之家,其祖父曹溱,取授福建提举司,父亲曹锖,绍兴进士,官居宝谟阁直学士,权知健康府。在家庭的影响下,曹址自幼勤奋好学,博览群书,尤以经史,文学,诗词为长。由于曹址的博学,英俊,仪表非凡,深受恩师的宠爱,父辈同行的器重。

    1252年,南宋皇帝赵昀为魏郡长公主择配,昭告内外臣工子弟,凡才貌出众者均可参选。19岁的曹址在礼部初选中脱颖而出,被秘宣入宫,晋见圣上和全太后,钦定选为驸马,并赐驸马曹址为都尉,金紫光禄大夫,封山阴候。魏郡长公主为皇后谢氏所生,时年18岁,天生丽质,博诗书,精翰墨,虽贵为公主,却为人宽厚有礼,与曹址正是郎才女貌,志同道合的一对。

    然而,当时偏居一偶的南宋小朝廷,已经是处于内外交困,摇摇欲坠之中,元兵早已攻克中原,并频频向江淮流域和四川等地发起进攻,边境报警之声不断,而此时的理宗皇帝却疏于朝政,忠奸不分,将一个“少游博,无操行”的浪子贾似道,就因其姐是自己的宠妃而“叠次超擢”,一路升迁至主持朝廷军政要务的右丞相,并兼枢密使。“得志更猖狂”的贾似道终日不理朝事,陪伴理宗斗蟋蟀,过着醉生梦死,花天酒地的生活,致使朝廷之门长年半开半掩,大批文臣武将也因不满昏君奸臣的为非作歹而落得清静,朝廷上下一片乌烟瘴气。身为国戚的曹址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忧愁万般,多次上书陈述自己对国势日危的看法,劝谏皇上必须除奸任贤,整肃朝纲,重整旗鼓,挥师北上,抗击元军侵略,书信虽有公主上呈理宗,可贾似道耳目众多,哪里送得到皇上手里,不仅被贾似道压而不报,反而变本加厉羞辱公主与驸马,倒行逆势,陷害忠良,认贼作父,屈膝苟安。

    宝佑六年(1258),终因理宗的昏庸无能,贾似道的胡作非为,致使元军大举南下,国难当头,曹址心急如焚,他一面继续上书理宗要去除奸用贤,择相选将,应对危机,一面联合众臣共商退敌之计,在朝廷上下一片抗击之声中,贾似道才不得不督师北上御敌,可又因屡失战机,因大败而归,丢掉了苏北重镇扬州等地,并被迫再次向元军俯首称臣,每年进贡白银20万两,绢20万匹。

    开庆元年(1259),度宗即位,曹址晋封江国公,此时,朝廷权归贾似道,国是日非。曹址看到国土沦丧,人民颠沛流离,自己却力不从心,已是心灰意冷,萌发退隐之意。

    275年,太后临朝,曹址更感危惧,知势不可违,于是他一面奏谢太后和皇上封官之恩,一面与公主暗里相商,决定利用宫里观看烟火(那时名叫地老鼠,即将老鼠裹上棉花蘸上油,点燃后由老鼠拖着火球乱窜)时,悄悄离宫返回虞门故里。

    驸马和公主回乡后,夫耕妇锄,赡养堂上,邻里和睦。农闲时,曹址和乡贤兴吟诗作对,常去夏港永安寺,与由于和贾似道不和而隐居的南宋督统制徐膂饮茶对奕,视为知己。公主则在修建的天福寺朝夕焚香祈祷国泰民安。夫妇俩乐于施善,每逢邻居亲友有难都会出手相助,凡乡间组织义军,围剿匪盗,总是慷慨资助。唯有百姓询问国事,从不启口,故南宋灭亡后,驸马一家未能幸免于难。

    驸马和公主相敬如宾,都喜爱无忧无虑,恬静悠闲的田园生活,他们生有五子,名焕之,烁之,烜之,耀之,灿之,均胸怀大志,文武兼备,有所建树,分别职授殿前都统制,左监门将军,殿前都指挥,左金吾侍卫将军和监正。

    曹址和公主去世后,合葬于虞门天福寺北,墓上栽有苍松翠伯,坟前有石碑,并建有祭亭,供瞻仰之人和游人歇息。相传墓前大道上还建有辕门,两边的对联是“文官要下轿,武官要下马。”而如今,天福寺早无踪影,驸马坟前也荡然无存,唯有天福寺东南角的一眼古井,迄今泉水悠悠,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驸马与公主坎坷人生,不畏奸雄,不图权贵,洁身自重,体恤百姓的动人故事。


   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原发:曹洪兴

   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整理:黄浩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