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颖甫开始行医了。他很幸运,因为他的故事在现在已经不可能重写。
为什么?让我也搞一次穿越,把我们的主人公穿越到现在2011年的某一天,他在上海的一条弄堂里开起了诊所。几天后,卫生局的工作人员会上门来,让曹颖甫拿出医师执业资格证看看。曹颖甫当然拿不出了,那对不起,你非法行医,立即关门。
曹颖甫说,我医术很好啊。
对方说,对不起,我们只认证书,不认医术。
当然我们曹颖甫是有理想有抱负的,不会因为遇到这个挫折就灰心丧气。曹颖甫会想如何拿到医师执业资格证,来实现自己济世救人的抱负。
曹颖甫找到卫生局,问如何才能拿到证。
卫生局会问他,你是哪个医院出来的?
曹颖甫回答,没有在医院呆过。
卫生局再问他,你从哪个中医学院毕业的?
曹颖甫回答,我是自学的。
卫生局会说,上一边凉快吧。国家规定,没有医学院的毕业证书,没有医院工作经历,连执业考试的资格都没有。还想要执业资格证?做梦。
曹颖甫明白了,要实现理想,先要有一张毕业证。
曹颖甫是一个执着的人,他又找到上海的中医学院的院长,把内经、伤寒讲得如滔滔江水,一发而不可收拾,又如天女散花,洋洋洒洒、落英缤纷,把中医教授们讲得面面相觑、汗流浃背、无地自容,最后希望院长给他发一张毕业证书。
结果他将听到一个让他出汗的问题:你的中医水平超过了我们史上最好的毕业生,说实话,也超过了我们最好的教授,我们很愿意给你毕业证书,请告诉我们,你英语考过四级了吗?
英语?四级?曹颖甫茫然的摇摇头。
很遗憾,如果你没有英语四级证书,我们不能给你毕业证书,这是国家的规定。
到这时候,曹颖甫同学只好放弃他的伟大抱负了,因为他明白了,就是仲景再世,也不能行医了,除非他能搞到一张英语四级证书。
当然,曹颖甫没有生活在现在,他的年代社会还是粗放型的,他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。
那个时候,中国人对中医的态度是矛盾的。大家都知道鲁迅少年父亲病逝,他认为中医忽悠而立志学西医。虽然他后来没有做西医,但他对中医的看法也是很多当时知识分子对中医的看法。还有国父孙中山,一生不信中医,在北京病危的时候还坚决不让延请中医来诊治。孙中山对中医的态度也代表了当时很多政治人物的中医的态度。
西方文化在当时的中国非常流行,西洋医学在中国也迅速传播,一座座西方式的医院拔地而起。西医先进的设备、精密的解剖、化学提炼的药物迅速吸引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的眼球,政府中一些接受西方教育的官员甚至提出要取消中医,中医日见衰落。
有人穿西装革履,还有人喜欢长袍马褂。虽然西医大行其道,但是生病找中医的还是大有人在。有的是因为信中医,有的是因为找中医便宜。
江阴街上的人发现街上多了一间诊所,里面坐诊的郎中五十多岁,留着辫子,穿着长袍,戴着瓜皮帽,拿着水烟筒,操着家乡话,墙上还挂着一副画,画上是一株梅花。
一开始到这家诊所的人寥寥无几。后来人们发现,这个老郎中诊金很低,开方子一般只给开一两付,每付只有几味药,居然这点药就把病治好了。
慢慢的,来这个诊所的人越来越多,并且穷人很多,因为诊费低啊,如果来这么低的诊费都拿不出,这位老郎中就不收诊费了,连药钱都不收。并且这位老郎中好像特别喜欢给穷人看病,坐洋车来的有钱人没有一点优待。于是这家诊所成了穷苦人的最爱。
后来人们又发现,在别的地方治不好的病,这位老郎中是手到擒来啊。这样一传十,十传百,没多久,这位老郎中的诊所病人就络绎不绝。
这位郎中就是曹颖甫。因为诊费很低,还喜欢给病人倒找钱,来应诊的病人虽多,曹颖甫却没发财,反倒还要赔钱。为了消灭财政出现的赤字,曹颖甫想起了他另外一个特长:画画。没有病人的时候,他就画梅卖画,以画养医。
需要说明的是,当时的医生虽然没有收红包,但还是个赚钱的职业。没有名气的糊口是没问题的,如果有名气,那收入就相当可观了。别忘了,当时社会是粗放型的,诊费多少可以自己定。想想现在北京一个专家号被炒到两千,就可以想象当时一个名医的银子有多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