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阴荏苒,时间的列车开到了1919年。
曹颖甫从37岁起正式学医已经过去了14年。这14年里,他认真地学习了《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,还有张隐庵、黄元御、陈修园等多位先贤对伤寒论的解读。
这14年里,他有一种感觉,感觉自己距离仲景越来越近。开始时他只能远远地看见仲景模糊的身影,现在已经走到了仲景的身旁,可以清楚地看到仲景的音容笑貌,听到仲景的呼吸,他感觉自己已经被仲景主宰,脑中全是仲景的身影:仲景在床前诊病、在默默地思索、在灯下著书、在炮制药物……
不知不觉中,仲景方中的一味味药物化身成了一个个人物,来到了他身边,跟他有说有笑:俊朗的翩翩少年是桂枝,貌美的窈窕淑女是白芍,茯苓是谦谦白衣君子,麻黄是矫捷的青衣壮士,大黄是摧城拔寨的将军,附子是武艺高强的侠客,干姜热情似火,黄连冷若冰霜,柴胡专解人忧愁,黄芩善清人怒火,甘草是德高望重的家长,大枣是温润的红妆少妇……
有时候,《伤寒论》里的一个个方子就来到了眼前,桂枝汤、大小青龙、大小柴胡、大小结胸、大小承气、白虎汤、乌梅丸、五苓散、四逆辈……
现在,他是如此的熟悉它们,喜欢它们。它们太美了,有的如颜书厚重,有的如李词婉约,有的似高山流水,有的似金戈铁马,有的闭花羞月,有的巧夺天工,有的如群蝶恋花,有的似孤鹰翱翔,有的如春风化雨、有的似雷霆万钧……
终于,有一天,他听见有个声音从心里很深很深的地方传了出来。他认真地倾听,啊,这是医圣在对他说话:孩子,你可以去实现你济世的理想了。
1919年,曹颖甫来到了上海,在南市小西门江阴街挂牌行医。一代经方大师出山了。
为什么是在江阴街?我估计这条街上之所以叫江阴街,是因为住在这里的江阴人较多吧。说不定是客居上海的江阴人聚居在这条街上吧,所以曹颖甫刚到上海,人生地不熟,也要找老乡,就落脚在江阴街。
讲到这里,不仅想发点感慨。我们的主人公历经14年的埋头苦读、闭关修炼,实现了从中医业余爱好者到一代大师的升华。14年啊,有多少人能执着14年?
从曹颖甫的科举历程可以看出,他没有突出的天赋,当他第一次去靠举人的时候,与他同年出生的蔡元培已经是翰林了。清朝有两位名医黄元御和徐大椿,也都是自学成才的,可人家也就用了两三年就到了九段了,曹颖甫却一直闷头读了14年。
所以说,曹颖甫的成功,靠的不是天赋,靠的是神马?其实很简单,他做对了两件事情:一、他找对了路,二、他一直坚持走了下去。
郭靖如果只跟着江南七怪学艺的话,就算再用功,也没法上升到黄药师的高度。所以说,学艺的话,门派很重要。曹颖甫目睹了经方的神效,毅然选择了经方一派。医林中的门派,经方一派是最难学的,曹颖甫没有取巧,老老实实的去啃硬骨头。
咱们刚才说了,曹颖甫没有很高的天赋,所以他读伤寒和金匮这两本书的时候估计感受和我们差不到哪里去,就是一个字:难。曹颖甫不简单的地方是锲而不舍,一直读了十四年。就像他喜爱的梅花一样,他的成功靠的是隆冬季节的坚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