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人物

  • 曹颖甫传略之七 —— 辛亥革命来了

  • 如果你认为曹颖甫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仲景书,那你就错了。你别忘了,曹颖甫有一个绰号叫“曹戆”,他还会做出你想不到的事。

    1911年,辛亥革命的浪潮涌到了江阴,江阴和华夏大地其他地方一样有了一项新时尚,就是剪掉大辫子。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,孙中山下了一个命令:“……凡未去辫者,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,一律剪除净尽,有不遵者以违法论。”命令一下,一股剪辫子的热潮在全国兴起,人们纷纷剪掉大辫子,朋友在街上见面打招呼,不再问:你吃了吗?而是问:你剪了吗?
    剪辫子热潮带动了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,最忙的是街头的剃头匠,剪头发的人排起了长长的队伍,剃头匠忙的连吃饭的空都没有了。洋货店忽然发现来买洋帽的人越来越多,洋帽很快脱销,后来连草帽、卫生冒、毡帽的生意都红火起来,只要是帽子就好卖。
    当然也有守旧的人不愿意剪辫子。这个不要紧,全国各地大街小巷上都活跃着剪辫队,手持剪刀,见了大辫子就剪。
    曹颖甫也不想剪辫子,街上就站着剪辫队,要上街怎么办呢?他想了个办法,他把儒巾找出来,把辫子盘在头上,用儒巾把头包起来。呵呵,我们的曹颖甫真是挺可爱。可是他的小把戏很快就被人发现了,有人盯上了他头上的儒巾,曹颖甫只好躲在家里,不敢出门了。

    估计一般人躲在家里就没事了,但像曹颖甫这样中了举人的,在小小的江阴城也是名人啊,躲在家里人家剪辫队也会找上门来。一天剪辫队计划要专门到曹举人家里给他剪辫子,这个架势有点像现在的计生干部上门抓孕妇。可是这个行动没有提前保密,被曹颖甫知道了,为了保住大辫子,他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,像超生游击队一样,乘着夜色偷偷跑了,跑到了上海,一直待到风声过去了才回来。

    你可能会认为,曹颖甫这个人太守旧了,可是我觉得他其实很单纯,仅仅是想留住辫子,没有对旧时代的恋恋不舍。
    但是有人虽然剪掉了辫子,却依然对旧时代恋恋不舍,谁?袁世凯。

    1914年,袁世凯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称帝的闹剧。称帝前,袁世凯先搞了一通为自己立牌坊的把戏,花钱在各地各县找士绅作为地方代表联名上书劝进。江阴县有一位士绅,接收了袁世凯政府的贿赂,做了江阴县的代表。

    这个士绅曹颖甫很熟,他是曹颖甫的亲戚,确切的说是曹颖甫老婆的叔叔,不仅如此,他还是曹颖甫的老师。

    曹颖甫是个尊重老师的人,可这次他没有给老师一点面子。

    曹颖甫听说这个事后,来到了这个士绅家里。士绅一看是侄子兼学生曹颖甫来了,连忙打招呼,并让佣人上茶。

    令他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:曹颖甫对自己的招呼毫不理会,反而铁青着脸,指着自己的鼻子质问道: “叔竟受袁氏之贿,而作此无耻之事耶?我江阴人之颜面,为汝剥尽矣!”

    这个士绅没想到平日里憨厚老实的曹颖甫竟然对他如此不留情面,大惊失色,简直想找个地缝钻下去,急忙说:“无此事,无此事”。

    我想,如果是换做别人遇到老师有这种事,会怎么做?

    个别的会跑到老师那里同流合污,分一杯羹;有的人会义愤,但是见了老师的面还是要装出亲热的样子;有的人会义愤,见了老师会远远的避开,不屑于交往。但是象曹颖甫这样不仅义愤,而且要登门斥责一番的,恐怕也不会有旁人了。

    我渐渐感觉曹颖甫和梅花很相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