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变迁

  • 繖墩介绍

  • 繖墩南麓有祠庙古建筑群,气势不凡,特别是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曹氏宗祠,依墩势建,坐北朝南,祠宇巍焕。前后5间3进,头门高闸门槛,左右院梁上雕琢双龙图案,中间通道,木栅分列两旁,飞檐斗拱,上悬红底金字“曹氏宗祠”匾额。祠前竖有“扣马石”柱,银杏桐柏分植两边, 高耸挺拔。第二进为“宗厅”,正中屏门两扇,上有笔走龙飞的巨大“福”字,传为明崇祯首辅周延儒之父“周二痴子”所书,屏门后建地台,飞檐饯角,描龙雕凤,宛如半座戏台,台屏上刻有屏联:“松风吹解带,明日照琴台”,宗厅上悬有三块巨大而精致的匾额,中匾蔚蓝底金字,为清慈禧亲笔赐赠太子少保、兵部尚书曹毓瑛“砥砺廉隅”4字,上镌慈禧玉玺印章和五爪双龙抢珠,珠为真金铸成。左匾为“博学宏词”4字, 系内阁中书陈绍荣手迹。右匾为“乐善好施”4字,乃段祺瑞笔迹。厅堂左、右厢,山西道监察御使、山东道监察御使(明代曹忠、曹宏职衔)以及军机大臣、协办大学士、太子少保、兵部尚书、赐紫禁城骑马 、赏顶戴花领、大理寺卿、顺天府丞(曹毓英的职衔)等十面头衔牌八字排开, “回避”、“肃静”牌分列两边。第三进为祖先飨堂,列曹氏祖宗长生牌位,每进庭院,奇花异木,铺陈得体。相传,同治、光绪两帝的老师翁同和“戊戌政变”失败被革职后,归隐常熟故里,曾带家丁雇舟慕名游赏繖墩,进曹氏宗祠宗厅见慈禧御笔“砥砺廉隅”4字匾额,忙退后整衣弹冠,前向御匾行三跪九叩首君臣大礼。曹氏宗祠清咸丰间曾遭战乱破坏后加以修复,进入民国,祠内办有小学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祠内珍贵匾额及陈设被捣毁, 现已大体按原样修复,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 

    繖墩,尤以梅花著称。据传在南朝梁武帝萧衍时就已在繖墩周围植有梅花,所结梅子,形如核桃大小,果味酸中带甜,内脆,人称“萧梅”。到了宋朝,梅树成林,人称“宋梅”。到清代,繖墩及附近村庄梅树多达数千株。 每年农历元月梅花盛开时,前来赏梅的远近游客结伴前来, 登墩而望,一片香雪海。繖墩梅花与清澈湖水交相辉映,景色自然之美,得天独厚,蔚为奇观。翁同和曾数度来游,在其《翁恭日记》中一再述及,赞叹“繖墩之梅胜于邓蔚”。并与周庄著名儒医柳宝贻同游赋诗唱和,可见繖墩梅园当年的盛况。每逢黄梅季节,宁沪一带食品厂商云集繖墩采购梅子,制成蜜饯远销南洋。惜乎,繖墩梅林毁于1958年“大跃进”时的“以粮为纲”中,如今, 地方政府积极鼓励,繖墩农民植梅,可望恢复香雪海旧观。 

    晚清江阴著名诗人金武祥在繖墩访古揽胜后留下一首38句的七言古诗,其中有“上有古洞深复窈,下有湖水清且涟。不须有吊动感慨,揽景自足供流连。况有梅花万千树,环山一白何绵延。罗浮世界香雪海,神迷骨醉疑登仙”。从发展江阴旅游事业来看,周庄繖墩是值得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。